錯別字 • 懶音
和
文化變遷
經過三千多年的時間,中文由商朝的甲骨文、金文,到篆書,再發展成如今的楷書,中華文化歷經了許多演變。隨著時代的變遷,漢語也產生了一些轉變,如北朝以拓跋鮮卑語為官方語言、元朝曾用蒙古語作為官方語言。與古代不同的是,古代多是由於朝代變更造成語言變化,而現代科技盛行,伴隨著速成、倉頡、拼音各種輸入法的廣泛使用,錯別字的現象逐漸惡化。
錯別字分為兩大類,「錯字」與「別字」。錯字是指把正字的筆畫寫錯,寫成不存在的字,例如把「適」的「啇」寫成「商」,或是把「達」的「羊」漏寫一橫等等。別字指的是將一個字誤寫成另一個字,例如把「陶冶性情」寫成「陶治性情」,又或者把「敦煌」寫成「敦皇」,諸如此類。
錯別字
多項研究表明,新一代華人寫錯字的頻率較高。如今人們認為寫錯字的主要原因是多使用輸入法所致。由於輸入法方便快捷,毋須一筆一劃把字寫出來,節省不少時間,所以在一九八零年代面世時候便被廣泛採用。雖然拼音等輸入法的確使輸入中文的繁瑣步驟變得便利,可是同時也撒下了寫錯字的種子。拼音輸入法靠的是輸入字詞的發音,從而提供詞彙,使用者難以透過發音聯想到字詞的筆畫,詞語的筆畫、筆順在新一代的腦海中逐漸變得模糊,造成錯字連篇的現象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速成和倉頡作為另外兩個熱門輸入法,儘管是根據文字的結構輸出相對的字符,輸入法中含有字形的變化(輔助字形),例如輸入 「I」(戈),可能的字形有「戈」、「丶」、「厶」、「广」四種字形,即使熟悉字詞的倉頡碼、速成碼,也難以從眾多可能的字形中判斷詞彙的正確寫法。
別字的頻繁出現也與科技有關,現今城市節奏急速,很多年輕人使用社交媒體時會使用縮寫,或者使用同音字代替多筆畫的詞彙,例如將「會唔會」輸入成「會5會」,導致如今年輕人對詞彙的敏感度降低,認為用同音字是無可厚非,只要不影響溝通,甚麼錯字、別字都只是小問題而已。習慣成自然,輸入替代字的次數多了,同學漸漸在紙筆寫字時寫成同音字也沒有覺察到,因此錯誤便出現了。
現代社會,人們追求效率。最初,倉頡輸入法逐漸被速成輸入法所取代,只要你熟悉一個字形的首尾部件,就能夠將其打出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語音輸入法應運而生,這進一步簡化了打字的過程。再加上智能程序能夠自動更正錯別字,只要發音相似,電腦就能推斷出你要輸入的字。因此,很多時候人們即使打了錯字,也會被系統自動糾正成正字。這技術的確使人們生活更加便利,但很多時人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漸漸養成了習慣。總的來說,打字取代書寫過程不可避免地導致了錯別字的增多。
輸入您的信息,按下發送…
▶
除此以外,現代人對發音準確度的追求亦降低。在數百年前,「疑」的聲母曾是[ŋ-],現在的發音卻變成了[ji4],主要是因為鼻音的發音方式較其他音費力,人們漸漸因懶惰而把鼻音忽略。又例如把「我」的鼻音去掉,變成[o5]。儘管普遍認為把鼻音忽略掉是一種偷懶的發音,可是假以時日,誰知道在未來會否因為這一偷懶的舉動而導致鼻音在粵語體系中完全消失?
發音
此外,現代人注重的是語言交流,而不是精確的發音。很多時候,人們認為只要能傳達信息,即使發音不清或省略音節也無關緊要。然而,這可能導致信息的誤解,同時也可能導致文化的流失。在古代,大量的詩詞可根據粵語的發音而押韻的,例如《滿江紅》中的「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以及《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懶音的出現可能使詩詞的朗讀失去了以前的生動感和流暢性,讀起來不再琅琅上口,其中遺失的,其實是上千年的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