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師
專訪特輯
吳嘉立老師
(數學科)
為何選擇聖保羅書院?
吳老師表示當初選擇加入聖保羅書院是因為其富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及其位置。聖保羅書院具有170年的歷史,是香港其中一間歷史悠久的中學,經歷了許多時代的交替,見證著香港(尤其是中西區及香港島)的變化,加上較大的規模完善的資源配套,令吳老師留下良好的印象。除此之外,吳老師亦表示聖保羅書院在教育界中可謂是首屈一指,因此認為學生的素質和校園的氛圍比起其他學校更為優勢,加入這個大家庭也是對他的肯定,也達成了他進入名校教育的夢想。
理想的師生關係?
吳老師認為雖然師生有別,但是在私底下互相能像同輩朋友般相處,吳老師平日亦會主動和學生一起打籃球,關心學生們平日的日常,藉此增加師生互動、溝通和對學生的了解。同時吳老師亦希望同學們在課堂上能專心,並將數學課上學會的知識運用於課堂練習。相比起回家完成或課後在自行溫習,吳老師認為即時運用是考好數學科的關鍵,將剛才學會的知識運用可以加深印象,鞏固數學的基本概念。
羅力翔老師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及綜合人文科)
為何選擇聖保羅書院?
羅老師從事教育行業數年,數年前在曾就讀的中學任職,得知自己一位老師是聖保羅書院的舊生。羅老師在學時受該老師的教導,在工作期間一同教學,亦受到該位老師不少的支持及鼓勵,因此對聖保羅書院留下深刻印象。恰逢我校招聘公民與社會科的老師,羅老師抓住機會,進入我校就職。羅老師亦提出,知道聖保羅書院有著悠久歷史。在幾個月的相處中,他更體會到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態度與質素,認為他們有出色的中英文能力,並勇於表達自己及熱心服務。
現今的職業與兒時夢想是否一致?
羅老師提到,自己在小時候性格十分內向,未想到會投身教育行業。大學畢業後,他本想到非政府組織從事輔導工作,後來機緣巧合下進入一間學校進行輔導工作。羅老師因而對教育工作更認識及感興趣,從而投身中學教學。羅老師對自己的職業規劃較為滿意,認為工作滿足自己的興趣,並希望能透過教育培養學生們的對正面價值觀。因此雖然羅老師的工作與兒時的夢想不完全符合,但仍然樂在其中。
個人讀書方法建議?
首先,羅老師認為學生應該關心時事,對本港、國家乃至世界發生的事件都有足夠的認識,並能夠具備思考能力,思考事件背後的原因,及不同持份者的立場。另外,羅老師建議學生應該在考試前熟悉考試題型,充分了解考試的模式,例如多做歷屆試卷等,了解以往考生常見的錯誤。在練習中找到自己的強項與弱項,並不斷進步。
對學生的期望?
羅老師希望學生可以靈活運用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培養家國情懷,鞏固自己國民與世界公民的身份。同時,羅老師希望學生的學習不只局限於書本之中,亦多參加課外活動,拓寬眼界,並培養不同的能力:例如溝通,協作及解難能力。最後,羅老師鼓勵學生們勇敢表達自己,師生之間可多交流,互相學習。
夏朗生老師
(數學科)
為何選擇聖保羅書院?
夏老師認為,進入聖保羅大家庭工作是其命運的安排。作為工程系的畢業生,夏老師在少年時對教書育人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在參加了不同的考核,增加了自己的閱歷之後,夏老師因面試時表現優秀,成功進入了香港大學的教育系讀書。畢業之後,夏老師發現聖保羅書院有「英國普通教育文憑高級程度」學制的教職空缺,便來到本校就職。
達成兒時夢想?
夢想是很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在年少時期。許多人成年以後的工作與兒時都毫不相干。夏老師就讀工程系與教育系,年少時卻夢想成為卡通片中的主角英雄。中學時期,在了解一系列的科目與出路後,夏老師更加陷入迷惘,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規劃。由於數學科成績優異,夏老師本想在未來做一名工程師,於是在大學時期報讀了工程系。然而,在了解工程師的生活之後,夏老師又放棄了這個職業,發覺到自己對教書育人的興趣後,轉而成為了一名教師,主要幫助學生私人補習。
教學上的困難?
夏老師在進入聖保羅書院前主要幫助學生進行私人補習,並不用管理課堂,只需要傳授知識便已足夠。進入聖保羅任教後,夏老師面對一整班的學生,要做的事便自然多了許多。夏老師認為教學上的一大難處就是課堂管理,例如在有學生吵鬧時進行管教等等。雖然課堂管理需要很多經驗,但夏老師相信,只要與學生多溝通交流,受到學生的尊重,便一定能夠更好地管理課堂。
伍詠如老師
(中文科與中史科)
聖保羅書院的校園氛圍?
在多間男女校任教之後,伍老師想要轉換生活,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於是便進入了聖保羅書院。作為男校,伍老師認為聖保羅書院的學生之間擁有更強的競爭心理,有些學生會因為一道題目與同學和老師喋喋不休,對於課外的活動,例如籃球足球等比賽更是會竭盡全力。伍老師鼓勵學生們多和自己比較,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好,便已足夠。另外,伍老師提出我校學生活潑好動,球場上總是有同學們運動的身影,上下樓梯都跑來跑去,整個校園充滿歡聲笑語。
怎樣才算良好的師生關係?
伍老師認為建立良好的關係需要時間,因為所有關係都需要磨合。即使一開始互相並不熟悉,但日復一日,學生終究會看到老師的用心良苦,老師也會看到學生的長處和特質。兩者好像朋友一般互相尊重包容,一同進步,這便是理想的師生關係。
中文科的讀書的心得?
中文科知識在生活中不可或缺,一個人中文能力高,亦說明了其組織語言,寫作,理解能力都比較突出。中文科趣味性很強,講求賞析評價,辯論性也較強。因此,伍老師認為學習中文不應該只是死記硬背,更是要懂得靈活變通,有批判性思考的技巧,才能更有效率提升中文能力,並學以致用。
張靄恩老師
(經濟科及企業、會計與財務理論科)
爲何選擇聖保羅書院?
張老師選擇加入聖保羅書院是因為宗教緣故及其特殊的情意結,聖保羅書院屬於聖公會旗下第一間學校,極具宗教及歷史意義,加上張老師平日亦喜愛宗教的歷史及知識,因此選擇進入聖保羅書院。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張老師的丈夫是聖保羅書院的舊生,因此認為聖保羅書院的學生的個性和品格比其他學校更特別。而事實上,張老師亦表示聖保羅書院的學生非常活潑和直率,上堂積極參與討論及發問,在私下相處時樂於分享個人生活,張老師也非常享受這種真誠的對話。
教學上的困難?
張老師在進入聖保羅書院工作之前,曾經擔心學生們上課時鴉雀無聲,未能好好地與學生互動及即時了解學生學習進度,同時也未能知道自己能改善的地方,如教學進度太快,或課後練習難度過高。但幸好張老師沒有遇到這種情況,即使未來遇到班級遇上這種難題,張老師亦表示會嘗試使用不同形式例如使用網上學習遊戲,增加趣味及互動性,以及盡量問同學一些開放式問題和日常生活的例子,增加對經濟科的興趣。
對中六同學的寄語?
被問到如何應對文憑試,張老師表示最重要是平常心去對待,認為聖保羅書院的同學天資聰穎,平日上堂積極和主動回答問題,也是一種穩固知識的好方法,即使成績未如理想,最重要的始終是過程,付出不等於收穫,但沒有付出就一定沒有收穫,張老師祝願各位2024文憑試的學生「搏盡無悔」。
朱勛義老師
(中文科及中國歷史科)
激勵自己的名言?
作為我校的中文老師,朱老師認為最能激勵自己的名言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提到人生的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第一個境界,代表一個人立志去選擇道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闡述第二個境界,描述了一個人朝著目標努力前進,日漸消瘦也毫無發現。「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為第三個境界。那人在前進的道路上尋找終點,突然回頭才發現自己不經意地達成了嚮往的目標。朱老師認為很多時候我們追求一個目標或許就是如此。朱老師舉例說,一個學生為了中文成績進步而一直練習,卻不知何時算是「有進步」。直至一次考試就發現自己真的掌握了一些知識,那時候就發現自己完成了設立的目標。
學習中史應有的態度?
中國歷史方面,朱老師表示儘管自己背誦能力較差,卻未嘗對背誦感到沮喪。因為他會嘗試避開自己的短處,利用自己的強項。朱老師認為讀中國歷史要認清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因而調節自己在該科目投放的時間。
對學生的話?
朱老師希望學生能夠放下對名和利執念,不需要太著重成績,最重要是帶著良好的品格離開校園。
楊寧老師
(數學科)
任教數學的原因?
楊老師表示教導數學的原因是它對錯分明,沒有含糊的答案。與答案不同,思考的角度即使天淵之別,亦能得出同一個結論。由此可見,在數學的世界探討真理的過程是最寶貴的,思考的過程雖然迥異,但是它們都在朝同一個答案前進。
對電子學習的看法?
楊老師認為就數學科而言,學生在電子設備上利用軟件精準繪圖,比用紙筆描繪比較實在是容易得多。該政策亦有助使課間討論,使較內向的同學更自在地發表自己的解題思路。另外,對於課外的延展空間,電子學習也能提供莫大的協助。楊老師也認為本校的學生能夠自動自覺,只用平板電腦處理學習相關之事宜。
中學最難的數學課題?
楊老師認為數學最難的課題就是高中的立體,因為該課題抽象,需在腦海建構模型,並非像代數學或平面圖形般容易理解。而且該課題於數學涉獵範圍廣泛,需要同學對多方面的知識理解清晰。
對學生的話?
楊老師希望同學能夠享受數學帶來的樂趣、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要在初中打好基礎。
溫展程老師
(數學科)
理想的教學模式?
溫老師希望課堂上互動及教學參半,課堂上應該有老師教授知識的部分,亦有同學練習的部分。溫老師採取挑選不同同學在白板上書寫解題方法的方式,以及觀察他們課業表現如何用以知悉同學的學習進度。溫老師認為同學的能力不可能劃一,對於能力參差不齊的班別,不能只照顧某群學生從而使用單一的方式進行教育,而需因材施教。
最喜愛的數學家?
在眾多的數學家當中,溫老師最喜愛歐拉(Euler),因為他創造了歐拉常數(e),歐拉常數是一個極為特別的數字。它是一個無理數(不能寫成分數的無限不循環小數),它對於數學後期的發展以及理論皆有很大的作用。除了歐拉常數,亦有自然對數(ln),它們佔了高中數學課程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對學生的話?
溫老師提到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很多題目是在教科書的範圍以外的。所以同學要有很清晰的頭腦以及解難能力。溫老師反復強調數學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有一顆追求知識的心是極其重要的。
梁曜珩老師
(綜合人文科及歷史科)
理想的教學風格?
梁老師作為小時在外國接受教育的老師,認為在外國由於功課量較少,更能展示到學生學習其實並不只是為了追求考試的目的,而是追求知識為主。因此在上課期間,時常會闡述一些相關但不限於課本上的知識,讓學生更好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同時引起學生的興趣。
學習歷史的目的?
就學習歷史而言,梁老師中學時認為學習歷史是為了以古為鏡,從中吸取教訓並引以為鑒,但到了大學後他發現其實修讀歷史並不是為了下一個判斷:這個人做的事是對還是錯、個人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的看法等等,而是研究一件事的發展經過——為什麼希特勒會能在二戰時得到人民的支持?為什麼這件事會發生等等。就像一個查案的過程,他也認為這是歷史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他總結學習歷史最主要是盡可能以一個客觀的角度分析一件事,而不是把一件事情緒化或加入自己個人的觀點。
學習應有的態度?
他提到了認為學生應時常保持一個追求知識的心態學習,不要常常一聽到不用考就心不在焉,又或者上課聽到一半就以為已經明白而去做其他事情,畢竟學習是一門終身的學問,永遠不會能夠學習完全部東西。
公民與社會發展和通識的分別?
任教了多年公社和通識科,老師認為很多同學似乎都不太清楚其實這兩個科目的學習目標是什麼。他對比過其他科目,例如是數學,帶出公社科並不像數學課學了一條公式或理論就當作一個理論,而是要學習如何運用一些軟技能。公社科更主要是培養一個高階思維,學習如何蒐集和分析資料,而他也認為這些技巧在現在有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世界裏非常重要的。
公民與社會發展和通識科的分別?
相對於以前的通識,老師認為較大的分別就是現在公社科入大學的門欄降低到只需要及格,他認為這為學校提供了一個更自由的空間,在一個沒有這麼大壓力的情況下探索自己感興趣的課題。他認為透過進行一些研究或提出解決一個方案等的活動更能讓學生對這些技巧學以致用。他也提及這能為學生帶來一個通過學習科技而去思考如何應用這些知識改善人民的生活的意識,而不是為了考試而學習。
如何提升學生對綜合人文科的興趣?
針對綜合人文科而言,他提及很多同學對這科都感到些許恐懼是因為這科以文字表達為主,而某些功底比較差的同學學習起來自然比較吃力。同時某些同學也可能認為這些學習內容與自己直接關係不大所以不感興趣。他說到作為以為任教這科的老師,他也希望能加強這些學習內容與同學們日常生活的聯繫,如中二時學習水的時候解釋為什麼最近九月會遇到這麼多下雨和颱風、明治維新如何讓現在有些日本的大公司出現。他提及一個學生最重要的就是有努力嘗試的精神,雖然可能一個學生可能對一個科目不擅長,但他認為最重要還是嘗試的過程。
何思朗老師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及綜合人文科)
歡迎各位老師加入聖保羅書院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