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腦神經科學大賽

March 25, 2025

3D School Elements Composition Books Toga and Clock
3D School Elements Composition Stacked Books and Coffee Cup

比賽源流

國際腦神經科學大賽(International Brain Bee, IBB),在1998年由羅伯特.米斯連斯基創辦。IBB希望在青少年群體中推廣神經科學,進而令他們成為優秀的神經學家、神經手術醫生和神經研究員,為全人類謀健康。

1998年,神經科教授羅伯特在美國馬里蘭大學創辦美國 Brain Bee,為美國本地的高中生提供比試神經科學知識的機會。十年後,Brain Bee 第一次衝出美國,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辦,和加拿大年度神經科學會議、加拿大神經科學協會和加拿大健康研究學院合作。在2018年,Brain Bee在各路義工的付出下已從一個小機構成長為一個成功的國際大型教育組織。在美國心理學會、丹拿基金、歐洲神經科學聯會、國際腦部研究組織和美國神經科學協會的支持下,IBB成功正式註冊為一個國際非牟利教育機構,以連結其地區性、國家性及全球性的力量。


3D Floating Element Folder

香港區比賽

我校5F班范笑朧同學和黃健安同學參加了2023香港區 Brain Bee,本次比賽由香港腦科基金會主辦,包括三個階段:地區初賽、地區決賽和國際總決賽。初賽和決賽的題目分為四部分:神經解剖學、神經組織學、臨床神經學(一)及臨床神經學(二)。比賽形式與IBB總決賽相似。初賽分數高的學生能參加香港區決賽,而決賽分數最高者則會成為香港區冠軍。香港 Brain Bee 最佳學校會由其學生積分高低所決定:參與學生能獲一分,成績過半者多獲兩分,成績超過四分之三的參與者多獲三分,而成績為前十分之一的學生則多獲四分。


3D Floating Element Light Bulb
3D Floating Element Book

腦科比賽範疇分為三個部份,分別是: 神經解剖學,神經組織學和病人診斷。

首兩項都是常規化的考核內容,神經解剖學環節要求學生辨認出各種腦部位,並列舉出其功用和名字,而神經組織學環節則要求參賽者從細胞切片的顯微鏡相片中,辨認到各種細胞屬於那一種腦部器官和其功用與科學家描述的用語。

而病人診斷方面則較為新穎,這種考試方式規定考官必須與考生有互動。一開始會有影片播放,內容包括病人的家族病史、平時症狀和親友對其行為的描述等。看完影片後,考生可以揀選三項醫療測試,從得出的結果判斷病人所患有的疾病。疾病考驗的範圍包括但不限於帕金森症(PD),唐氏綜合症(Down Syndrome),中風(Stroke),妥瑞症(Tourette Syndrome),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等。

賽後活動

在經過三個小時的激烈即場問答環節,我校最終奪得殿軍。


三月二十五日 初賽日子(在香港大學李家誠醫學院演講廳舉行)


3D Floating Element Throphy

雖然並沒有奪得冠軍,代表香港出戰,但主辦方特地為入圍者安排了三場參觀實驗室的活動,分別前往了位於香港科學園,隸屬香港科技大學旗下的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位於香港中文大學的蔡永業腦神經科學研究所和香港城市大學的腦神經科學系實驗室。他們的實驗室主要做研究各種腦細胞對人體反應的影響。實驗器材包括有光學顯微鏡、電生理學記錄系統、細胞培養設備、基因操作工具和電生理刺激器等等。實驗室的顯微鏡並不是電子顯微鏡,而是我們在學校用到的光學顯微鏡的加強版本。在腦細胞研究中,實驗員常使用雙光子顯微鏡、共焦顯微鏡等高解析度顯微鏡來觀察細胞的形態、互動和活動。


到十月中下旬,主辦方為我們七位入圍者在醫管局總部舉辦了一個簡單而隆重的頒獎典禮,每位得獎者都獲上台分享自己在比賽中的經歷和感受。當天生物科主任歐陽國佐老師亦到場支持。在頒獎禮前,基金每月均舉辦一場講述柏金遜症的症狀和治療手法的講座,吸引了大量市民來,亦為我們的頒獎典禮加添了氣氛。


3D School Elements Composition Flatlay Materials

七月十八日,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 (HKCeND) 為入圍者精心安排了一次旅程,對於我們香港Brain Bee腦神經科學大賽決賽入圍學生來說是一次大開眼界的經歷。 該中心致力於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早期診斷和尋找治療的研究,而中心先進的設備以及全面的設置給入圍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D Floating Element Magnifying Glass

七月十九日,香港Brain Bee腦神經科學大賽決賽入圍學生參觀了位於羅桂祥綜合生物醫學大樓的中大神經科學設施。在容永豪教授和柯亞教授的帶領下,他們學習了簡短的神經科學的歷史,以及參觀利用小鼠模型進行光遺傳學的應用。


分享會

七月二十日,香港 Brain Bee 腦神經科學大賽決賽入圍同學在香港城市大學神經科學系又一次寶貴學習體驗。城大神經科學系主任暨講座教授賀菊芳教授及研究團隊悉心與同學分享。 團隊運用神經基礎科學,融合電機工程、藥理、生理、心理和病理學建立研究模型,並應用 cholecystokinin (CCK) 影響腦神經可塑性的特質,發展治療弱視、抑鬱、腦癇及阿茲海默症記憶障礙的有效藥物。從研究轉化到應用的過程很具趣味和啟發性。



參賽感言

初賽在三月中旬才舉行,準備這個比賽的時間不多,而考試範圍卻堪比一個文憑試生物科的範圍,而裡面的知識很多都是從來沒有涉獵過的(當時只是過了中四上學期不久)。在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試讀了大會提供給考生的書籍教材,卻發現一個字也讀不懂,於是便退而求其次,在圖書館借閱了一些入門講解腦科知識的圖書,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後,才開始細讀教材。我看著書籍的時候,仔細地閱讀了差不多十次有多,將整本列印出來的教材都翻爛了。


自以為自己已經準備非常充足,但在看到問題時,卻發現很多題目所問都是非常艱澀和深奧。平均只有36秒回答有五個選項的問題,再加上我們沒有任何舊卷用來操練或能參考過往師兄的經驗(我們是第一屆參加),才了解到我們一直都是處於一個劣勢中。當想到了這裡,我心中便沒有了壓力,拋開了所有心裡雜念,投入了答題當中。


到了發放成績當天,剛巧就撞正當時中四級的保羅挑戰的第二天。我是從來沒有想過我會入圍,所以當我回到家後查看郵箱,看見了自己入圍的通知,就興奮的叫了出來。可惜的是,決賽計劃了在復活節假期末,導致整個假期都用來準備決賽,沒有時間去鞏固期末考的單元。

在這次比賽中,我在學到很多東西的同時亦都大開眼界,在整理和在短時間內吸收極大量新的知識,獲益良多。同時我學會在溫習前要正確地分配好時間,將比重根據分數比例來平衡,此舉在校內試,公開試和比賽都同樣有效 。 其次, 在此次比賽中,感覺到其實自己的知識庫不是很充足,世界上永遠都有我們發掘不完的知識,所以我們要在學習的時候保持一顆謙虛的心,才能不斷發掘世界更美好的一面。


如果同學們對類似的比賽有興趣,可以聯絡生物學會幹事,或到 5F班房找范笑朧。希望這一篇文章可以吸引到你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亦希望未來的科學比賽裏大家可以為學校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