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生活中的體現
文化在生活中的體現
自文而化生,藉人而存續
自文而化生,藉人而存續
序
又是一個平凡的清晨,縷縷金黃傾落,穿逾樹影婆娑,灑在一位旅人的身上。他的臉模糊不清,邁著與身旁的途人同向的步伐,如同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凡人一般。
「明天就考試了誒,你複習了嗎?」「哪有,都整天打遊戲,沒有在溫習的啦——」「不要說笑⋯⋯」閒話家常充斥了般咸道,為恬靜的柏油路綴上一絲生機。談笑間,穿著校服的他們已抵達目的地,邁入聖保羅書院的大門。其上,精緻的校徽正熠熠生輝。
其一、自文而化生
早會敲響了一日之始的鐘聲。待同學陸續入場,校長輕咳一聲,開始了演講:「相信在座各位都知悉,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學校成立的第一百七十周年。藉此機會,我想和大家做一些分享⋯⋯」旅人聽及此處,便抬起頭專心聽。
「每個早上,你們換衣服的時候,可曾留意這套校服上的種種設計?你們踏入校門的時候,可曾注目大門上印刷的校徽?你們在此處坐下的時候,可曾讀過我頭上寫著的校訓?同學們,這就是獨屬於我們學校的文化⋯⋯」
他神采飛揚地説了好大一段,隨即收尾:「時而有人抱怨,為什麽要穿校服,明明不大舒服,又沒甚麼大用;也有不少人沒有好好整理校服,在課堂上也衣衫不整。於此,我給出自己的答案:正因這套校服是我們一百七十年以來積累的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應當通過自身的行動保留它、保留其他我校的文化,讓聖保羅的精神存續另一個百年。」言罷,台下登時掌聲如雷。
回課室的路上,旅人卻不大快活,總覺得心中有塊硬物,沉甸甸的。「文化需要保留,才能延續我校的精神嗎——那如果不保留,會怎樣呢?⋯⋯」他隱約想到了些什麽,卻又搖了搖頭,沒有繼續往思緒裏探尋,只加快腳步,跟上前方的同學。
第一節課正是中文。中文老師詼諧得很,説笑道:「哎喲,校長才剛談完文化,我這下可不得蹭一蹭熱度啊。」笑聲中,他悠悠在電腦上打開簡報,輕咳兩聲,進入了正題。「假如我問你們,何為文化的意義,你們會如何回答?」
面對此問,同學們面面相覷,沒有人能給出一個肯定的答覆。見此,老師倒是見怪不怪,道:「便引適才提到的校服為例吧。乍看之下,一套白襯衫、一件藍西褲、一條領帶,好看是好看,倒也算不上特別亮眼。」他來回踱步:「可它真正的意義,卻是這一百七十載之中,一屆一屆的莘莘學子都穿起了這套未曾變易的制服,讓它刻蝕了讀書時的曲折與成就、浸透於打球時流下的汗水,封存了六年的荏苒光陰。也可以説⋯⋯」他停頓了一下,續道:「是故事的載體。」
實則,每一項文化的背後,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各種節日自不必多説,源自年獸的農曆新年、緬懷愛國之人的端午、記錄了一對堅貞愛人的七夕,無不讓人動容。更有模仿奇珍異獸的舞獅等傳統習俗、以及傳承不斷的飲食習慣。文化的表現形式,或許無法得到所有人的青睞;但於故事中的人而言,這些記載彌足珍貴,它的念想與傳承更是久盼的美景。在名為時間的燒杯中,歷史沉澱成一則則故事,而待一年年揮發走了以後,故事所餘下的結晶正是文化。故事將生命賦予文化,而文化讓故事得以流傳。
「但説到最重要的一種文化,果然還是離不開語言呀。」不出所料,在中文課聊這種事情確實是有原因的。「同學們,語言最初的功能,可不就是傳遞故事嗎。」
「古時的甲骨文和小篆,記錄了古人如何利用智慧開拓出一片新天地;如今各地不同的方言與口音,映射了泱泱我國如何在各地都有著鮮活而各不同的歷史,以致於發展出如此之多的語言習慣。「論語」、「易經」、「史記」等等。首先出現的文字將故事譜寫成書,而由此衍生的文化將故事具象成實體。」
某種程度上,説文化是從文中化生出來的,也不為過吧。
「老師,那如果這些文化被遺忘了,會怎麽樣呢?」
老師搖首,臉上的神色似是無奈,有似是惋惜。「那它們所寄托的故事,也會一併消失。」
其二、藉人而存續
「叮噹叮噹——」下課鈴好不容易響起。身邊不少同學都在討論下節公社課的出遊活動:「你們聽説了嗎?我們會去大館參觀誒。」「早就宣佈啦,你家網是用3G的嗎?總之,感覺還蠻不錯的。」
旅人則打了個哈欠,走出課室、倚在欄杆上,看著操場上同學們的嬉笑打鬧。有人穿著名叫白飯魚的運動鞋,踢着西瓜波;有人坐在觀衆席上,呐喊著自己的班級獨有的喝彩聲;有人在一旁吃著小賣部的魚蛋、燒賣,逍遙自在。旅人不由得想,這些充斥了他們日常生活的,零碎卻美好的事物,也是一種文化嗎?如果它們終有一天會消失,這些他們早已習已為常的歡樂,也會無聲無息地弭散嗎?百年以來,它們所承托的一個個值得懷緬的故事,又是否會被遺忘呢?
在得出結論之前,他仍需繼續自己的腳步。
公社老師一如既往地兼任了導游的職責。面對眼前的宏偉建築——大館,他侃侃而談,從它古色古香的英倫風格、獨特的窗戶、琳琅滿目的展品,聊到當地的故事二三、以及它數百載以前或輝煌或唏噓的歷史。他瞳孔中透著光,似是用力地在描繪一件真正美好的事物。
「但這樣有用嗎?」忽聽得一名學生嘆道,「與人類的發展相異,文化始終被固定在其產生的時代之中,總會跟不上的,甚至拖後腿也説不定呢!」
是啊,旅人心道,這問題恰好撥動了他的心弦。在汨汨湧動的時間長河之畔,總有一些花卉,雖然美麗卻無法跟隨流水奔走。難道文化和故事終究有一天,必須在眾人的腦海中,從轟轟烈烈漸趨平淡,最後漣漪也隱去嗎?
「這可不見得。」老師卻饒有信心地説道:「文化豈會如此死板?恰恰相反,他承載著故事,自然也會隨著故事的發展而更迭。」
他指向大館内鮮明矗立的藝術館,鱗次櫛比的新式紋路完全擔得起「潮」一字。相應地,館外人多得很,都想要走進這個時髦的展示廳,一睹裏面的眾多展品,當中自有一些頗有年月。
見大多同學還是一臉似懂非懂,老師笑了笑,拿出手機來:「我給你們看看。」話一出口,同學們便好奇地圍了上來,屏幕上播放的竟是遊戲畫面。眾人登時起哄,有人用肩膀撞了撞身旁的同學,揶揄道:「喲,這不是某人最喜歡的《原神》嗎。」那被撞的同學只尷尬地轉過頭。
老師擺了擺手,息了騷動。「遊戲本身不重要啦,我是讓你們留心聽這作品。」短片内容,正是該游戲先前推出的單曲《神女劈觀》。片中人用優美的傳統戲腔唱著小曲,可眾人竟不甚覺俗氣。有人有所察覺,脫口而出:「這調子,不正是流行曲的風格嗎!」經他的提點,其他同學紛紛意識到,七嘴八舌地開始討論起來。
正是這些趨向於現今社會的調適,使得文化不再被局限在某個時間點。我們能看到的地方,戲曲融入了流行曲,古典建築融入了現代設計,自有更多改變發生在我們的視野盲區:月餅正發展著諸多新口味、祭奠的方式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如此種種,不同的顏色相互交融所得,正是文化在明天得以變易、存續,故事因而繼續被記憶和傳頌的可能性。
「但可能性歸可能性,總歸要下功夫。至於如何身體力行,將這些存續到明天,便是我們的職責所在了。」説罷,他仰起頭來,那片天空是如此蔚藍。